小学生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学习取代游戏”,爸妈该做些什么?

U12家庭教育 发布

2017-06-15 14:06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杨媛媛朗读音频

  

从6、7岁,到12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黄金6年。可以说,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均匀、平稳的,较少经历成长过程的“痛点”。

他们对人对事,大都呈开放状态,比较纯真、直率,较少情绪动荡,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都会比较融洽……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段比较安稳的时期,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和过渡期——在小学低年级时,孩子身上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到高年级时期,一些孩子已逐步进入青春期,因此,有人称这个阶段为童年中期,甚至是前青春发育期。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会经历以学习逐步取代游戏成为主导活动转变的过程。并不是说上小学之后的孩子不再做游戏了,而是说他们会开始一些复杂的活动,且这些活动是与技能学习、自我评价、智力活动等联系起来的,更具目的性,对个体的智力、意志力、个性发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这些心理能力的发展。

下面,我们具体聊一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孩子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以及父母该如何应对。

年级越低,孩子的学业受外界因素影响越大,父母需引导孩子建立好与“学习”的关系。升入小学后,孩子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学习问题。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对孩子来说限制太多乐趣很少,每天大部分时间要做的就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剩下的时间还得奋战于作业中,对此,很多孩子是不适应的。相比于游戏活动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若是学习活动再不具吸引力,可想而知,孩子怎么对学习感兴趣呢?

可见,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孩子的成绩,而应放在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的意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掌握恰当的学习策略等方面,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孩子的学业水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之,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去与“学习”这东西更和谐、更快乐地相处。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父母的及时反馈、合理的奖赏、老师的夸奖、同伴之间适当的竞争等都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只有到中高年级,孩子才可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直至五六年级,孩子才可能形成长远的寻求自我发展的内部动机、能自动自发地学习。

可见,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孩子(这时的孩子还处于他律阶段)来说,需要父母多一些积极引导和督促,如:

1、通过父母的陪伴向孩子传递父母积极关注的态度。

有的家长美其名曰盯着孩子做作业,闷着头玩手机,却要求孩子字迹工整、态度端正,相信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父母手中手机的兴趣会比对课本、学习的兴趣大得多。

2、鼓励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如按时、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

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个目的,有助于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意志,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孩子遇到问题时引导孩子寻找方式解决,激发孩子挑战勇于困难、不惧难题。其实父母的作用不是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孩子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遇到难题了,父母不妨让孩子讲一下自己的思路,并翻阅一下课本,回想一下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可能在阐述自己思路的过程中,孩子就突然茅塞顿开了。

4、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获得成就感。

很多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大都是觉得所学东西没有多大用处,或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父母不妨帮孩子找到他的兴趣点,如一开始学拼音,孩子觉得没有意思,父母不妨给孩子买一些简单的注音故事,让孩子通过拼读拼音自己完成读故事的过程,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

5、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与老师沟通,有助于有效解决孩子问题。

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老师会更加尊重和依恋,也更愿意遵从老师的引导,好好学习。老师对孩子好坏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声明:本文综合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