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请让我用爱浇灌你那封闭的心...

叶佳妈妈 原创

2016-10-12 15:48

栏目:听和读

年龄:

导读: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造成家庭成员不齐全的情况。

如果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这份单亲书单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很好的建议。

这些话题比较沉重,小编建议3-6岁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共读这份书单。

8本书鼓励孩子接受现实不逃避,积极正视这个问题,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接纳家庭新成员。因各种原因分居、重组的家长们也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减少“单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快乐成长!

好了,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用爱去浇灌孩子封闭的心吧!

1. 离异、分居

离异

 现今社会,有矛盾闹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也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分裂,会给家庭带来硝烟、冷战或悲哀,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会恐惧、不安、没有安全感。

就像《保罗分家了》,即使妈妈那么悲伤,可保罗内心也挺强大的,为了使父母在一起一直在努力,将自己分解成另一个,一半陪着爸爸,一半陪着妈妈,虽然结尾好像拼完整了,妈妈也去了另一个城市...这是一本关于家庭离异的绘本,虽然内容看起来比较夸张,但是简单却蕴含了深深的悲哀。

小编希望家长可以共读这本书,知道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同时也可以增加增进夫妻感情,也许可以看在保罗的份上,挽救一段感情...如果是给孩子看,建议6、7岁以上,有可能的话鼓励孩子想办法使得夫妻感情破镜重圆...

分居

《我的爸爸叫焦尼》,故事的主人公狄姆因为离异家庭,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但是他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为爸爸自豪。最后,当电车走远,他也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希望大家不要离异,如果感情不和无法生活了,也要做到"文明离婚",离婚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

如果可以,双方一起带着孩子,彼此看看对方;如果实在做不到,请向《我的爸爸叫焦尼》里的爸爸一样,每隔些日子就想见,用一天的时间尽情陪伴孩子,孩子就会骄傲的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

2. 关注孩子情绪和心理

家庭

如果感情破裂,或者由于种种原因,真的只能“单亲”,请鼓励孩子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的同时,请家长特别重视关心和调节孩子的情绪和心理... 因为孩子十分渴望“亲情”...

安东尼·布朗说,他对大猩猩着迷,是因为大猩猩拥有两种冲突性的特质——巨大强壮却又非常温和。当他年幼时在父亲经营的酒吧里,看见自己高大又温柔的父亲辛苦工作的背影时,不自觉便在脑中将大猩猩和父亲的身影叠合在一起。

《大猩猩》中孤单、怯懦又害怕的单亲小女孩安娜,希望父亲能像那只大猩猩一样,放低身段和心态,好好看看她,了解她、陪伴她。可是现实世界里,似乎是种奢望,父亲不擅长表达情感,又要工作,又要教养女儿,所以安娜气呼呼将父亲送的猩猩玩偶扔进玩具堆,在梦里寻求“完美父亲”...庆幸的是父女关系最后还是修复了!


学校

《大猩猩》是孩子在家的表现,如果是单亲家庭,孩子在学校也会有所表现,家长要注意提前和老师沟通说明情况,请老师多多关注。因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自卑或妒忌、憎恨、敌对、逆反,慢慢压抑的情绪越来越多,爆发会产生极端。

比如《妈妈心妈妈树》里的小志,抢小苹果妈妈为小苹果做的“妈妈心”,让老师伤透脑筋。后来,老师给阿志的爸爸打电话,请他为孩子做一颗“妈妈心”,而老师也带来一颗“妈妈心”,那是她奶奶做的…


3. 家庭重组

走出象牙塔

《记忆的项链》:萝拉有一条纽扣串成的项链,每一颗纽扣都承载着不同的记忆。一个是外曾祖母第一件成年礼服上的扣子,一个是妈妈结婚礼服上的扣子,一个是爸爸军服上的扣子,一个是妈妈死时穿着的睡衣上的扣子…这条项链被猫咪扯断了,所有的扣子散落一地。除了爸爸军服上的那一颗,萝拉伤心极了。晚上,萝拉听见爸爸在和珍妮商量直接从军服上再剪下一颗纽扣替代,但珍妮坚决反对,她说:“萝拉宁可让那颗扣子搞丢,也不会要一个替代品。就像妈妈一样,没有人可以代替。”为此,萝拉想着珍妮的话,想了很多很多。

封面上这串“心形项链”代表了萝拉对母亲的思念,重要的其实不是扣子,而是扣子里妈妈和她分享的故事,妈妈和她独有的记忆。在妈妈死去后,她给项链打上死结,连同自己的心也封闭了起来。猫咪扯断了链子,似乎也隐喻着逼迫萝拉走出自己的象牙塔,打破了她内心原来封闭的状态,让自己和新妈妈机会建立新的关系。

从扣子散落到逐一寻回的过程,萝拉观察、倾听并且思考新妈妈的作为、话语和想法,慢慢地体验她对自己的关怀和了解,也明白自己必须重新调整,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新妈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彼此纠结的情感和难以厘清的各种因素,这些对小孩或是大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学习却相当重要的人生课题。

谁来我家?

《谁来我家》是每一个单亲的孩子心里想问,却不敢说出口,实际生活可能却要面对的问题,该如何迎接新家庭的成员呢?

安东尼布朗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精准地诠释了单亲家庭重组过程中复杂微妙的亲子关系,从忍受,抗拒,到最后正视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个过程对孩子,或者大人都不是一段易走的路。

在一幢很大的房子里,住着凯蒂和爸爸,爸爸和她一起看电视,一起读睡前故事,看上去很温馨和谐,实际他们也很孤独,并非想象的那么温馨。当肖恩和玛丽出现时,凯蒂感觉房子和生活被外来的人员占据,心理上的安全界限似乎被侵犯了,于是请爸爸驱逐了玛丽、肖恩。可当别人离去后,她的心中反而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接纳他人!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没有走出阴影时,心里多少有些压抑、忧虑,在《爸爸的新女朋友》里,注重的却是“我”的感受,没有被忽视冷落,反而能耐心冷静的观察着爸爸的新女朋友:爸爸的新女朋友很奇怪,超级难看外,还吹大号、读奇怪的诗歌、坐着睡觉。她对滑冰呀骑马呀一点兴趣都没有,从不烤甜饼干,头发像豪猪……

但是,她乐于倾听、理解、包容,不会把我的宝贝说成破烂儿;我丢了什么东西,她也不会唠唠叨叨发脾气;我吵架的时候,她会支持我……在“我”心中树立了威望,所以,“我”信任她,愿意与她交流,听她的话,甚至把“秘密”告诉她……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我”喜欢爸爸新女朋友,接纳认可了她的存在。

4. 开往远方的列车

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开往远方的列车》这篇绘本的主要内容: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儿童救助协会的负责人查尔斯·罗林·布莱斯,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能够照顾他们的家庭中。 故事中前往西部的十四个孤儿,等待认养,她们也都梦想过更好的生活。过了一站又一站,孤儿玛莉安始终没人收养,列车继续开往远方,直到最后一站,本来打算收养男孩的白太太决定收养玛莉安!当白太太说“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时,玛莉安把妈妈送给她已经发黄的羽毛插在女士的帽子上。

《开往远方的列车》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在18世纪有很多被抛弃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当地政府为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建起了孤儿院。但是在纽约地带弃儿人数增长过快,因此政府必须找出对策——纽约市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带的农场去,孩子们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火车——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火车”。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备受宠爱,但是再严密的呵护,他们始终都有需要独自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总会遇到挫折,困难;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总归是避不开生老病死等问题。那么在我们的孩子真正遇到这样的情形之前,我们该如何教导他们?或者当他们在困苦之中的时候,我们如何适当引导他们呢?绘本《开往远方的列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那就是教导孩子即便是在困苦无望之际,也要鼓起勇气,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打开自己的心去接受而不是逃避。

最后,引用一句话做个总结:“其实这样的主题不要指望孩子能和我们产生共鸣,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管是从生活上还是从情感上,他们没有这样痛苦的经历。但是这个故事是一个小小的种子,埋在了孩子小小的心灵深处。等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感的时候,小小的种子就会发芽,孩子就会在心灵深处找到寄托。


本文内涉及的绘本在U12阅读站上均有显示,书单链接:http://book.under12.cn/album?id=191


作者:叶佳妈妈

图片:叶佳妈妈

U12育儿原创作品,非经允许谢绝转载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U12育儿的观点和立场)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